球王会
  • 9

为什么2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近年来诺奖评选中最具争议的一次?



机器学习,一个原本属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概念,终于跃上了物理学的领奖台。2024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Geoffrey Hinton和John Hopfield,以表彰他们在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奠基性贡献。这一决定,无疑是近年来诺贝尔奖评选中最具争议的一次。

这一切的背后,我们不得不谈及诺贝尔委员会的“游戏规则”。诺贝尔奖是物理学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但它的奖项评定标准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学”本身。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逐渐融入了大量“跨学科”的因素,机器学习的获奖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

如果将“机器学习”作为一个被动的工具来看,它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甚至,在很多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机器学习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助手。我们不再需要在实验室中耗费无数的试错时间,而是可以通过算法预测物质的特性,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论是预测新型化合物的能量稳定性,还是通过模拟数据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现象,机器学习的作用都是直接而有效的。

为什么2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近年来诺奖评选中最具争议的一次?

然而,这一切背后的“诺贝尔”意味何在?当我们看到这份来自瑞典的荣誉时,它究竟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机器学习技术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已不仅仅局限于“辅助工具”这一范畴。它已经能够自己生成新知识,提出新假设,甚至有时能挑战传统的物理学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Hinton和Hopfield获得诺贝尔奖似乎合情合理,因为他们为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机器能够在数据的海洋中自主航行。

但问题在于,机器学习本身并非物理学。它依赖于的,是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工具,物理学的内核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机器学习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的物理数据,但它并没有为物理学本身的进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或根本性的突破。没有革命性的思想,没有颠覆性的发现。即便在某些领域,它提供了新的计算手段,也无法改变物理学的核心问题——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机器学习的“革命”依赖于庞大的数据和计算能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商业巨头们对数据的控制和资本的集中。在这一背景下,诺贝尔奖授予机器学习的这一行为,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是出于某种市场力量的驱动?

我们看到的是四大科技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它们几乎垄断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资金投入。仅仅在上个季度,四家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就高达529亿美元。这种巨额资金的流动,能否带来科技革命,值得怀疑。但无论如何,这些资金背后推动的技术,已经在某些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应忽视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科学价值就可以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突破并列。人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凭借牛顿的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逐步认识到物质的本质。而机器学习,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它为我们提供的更多是“数据的处理”而非“理论的突破”。它能预测天气,但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天气会变化;它能分析数据,但并没有改变数据背后隐藏的物理现象。

如果我们将2024年的诺贝尔奖视作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化和资本力量的某种认同,那么这种认同在我看来是一种误导。它不仅背离了诺贝尔奖初衷中的“科学纯粹性”,还让我们对于科研的根本使命产生了质疑。诺贝尔奖原本是一项对科学进步的崇高赞扬,它的评选标准应当建立在对人类知识体系的真正推动之上,而不仅仅是某种“产业化的符号”。

甚至可以说,这一奖项的授予,让我更加担忧当前科学研究的方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机器学习与大数据领域,已经逐渐被资本主导。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不再是源于实验室中的独立思考与探索,而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集与强大计算能力,借助商业公司推动的研究进行的。无论是Google的AlphaGo,还是OpenAI的ChatGPT,它们所依赖的,都是庞大的计算资源和资本推动,而不是基础科学的不断深耕。

对于这一点,真正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中“吃土”的物理学家,可能会感到失望。你可以走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进行最前沿的探索,但你的名字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那些与科学本身没有太大关联的产业应用,反而可能会因为背后的资本力量而占据诺贝尔奖的焦点。

最终,这一决定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动力,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知晓。但无论如何,这一奖项的授予,显然对未来的科学评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每一位真正致力于基础科学探索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警示。科学,不仅仅需要创新的理论,更需要抵御商业和资本的冲击,保持一份纯粹的初心。